在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八年之间,淮北地区湧献出许多名人志士,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在淮北地区有李时庄、李炳素、张正福等一大批抗日名将,当年他们组织了淮北抗日大队,活跃在京浦线和胧海铁路线和淮北`宿县丶徐州等地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抗战时期较有名的散文有:《韬奋漫笔》《萍踪寄语》《萍综忆语》《坦白集》《漫笔》《再厉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对反民主的抗争》《爱与人生》《办私室》《丢脸》《干》《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集中的精力》《坚毅之酬报》《久仰得很》《敏捷准确》《肉麻的模仿》《什么是真平等》《随遇而安》《痛念亡友雨轩》《外国人的办事精神》《有效率的乐观主义》《闲暇的伟力》《风雨香港》《深挚的友谊》《萧伯纳的夫人》《忘名》……
1、吉鸿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加入中国,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各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为置吉鸿昌于死地,宋美龄不遗余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贿,将吉鸿昌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吉鸿昌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2、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
3、佟麟阁(1892-1937),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4、赵登禹,中国抗日将领。山东菏泽人。字舜诚、舜臣。1914年投第16混成旅冯玉祥部当兵,历任排、连、营、团、旅、师长。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任冯军第四路宋哲元部第25师师长。冯玉祥兵败下野,赵登禹率部随宋哲元入晋,被张学良收编,任第二十九军37师109旅旅长。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5、高志航(1907年5月14日-1937年11月21日),原名高铭久,字子恒,吉林通化县人,抗日战争期间民国空军英雄。1920年投笔从戎,考入东北陆军军官教育班,后到法国学习两年飞机驾驶,并以优异成绩回国,历任东北航空处少校(陆军衔)驾驶员、空军中尉分队长、中国空军驱逐机部队司令兼第四大队中校大队长。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在抗战时期,人们的服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职业、地区和社会地位。以下是一些抗战时期常见的服装样式:
1. 军人:中国的军人通常穿着军装,包括军帽、军装、军靴等,以及相应的军衔和徽章。
2. 平民男性:平民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长裤、布鞋等传统的中式服装。在战时,一些男性可能会穿着简单的工作服或制服,以适应不同的职业和需求。
3. 平民女性:平民女性通常穿着旗袍、对襟褂、长袍等传统的中式服装。在战时,一些女性可能会穿着工作服、农村妇女的衣物或者军队的制服,以适应不同的角色和需求。
4. 游击队员:游击队员通常穿着民间服装,以便在山区或乡村等环境中更容易融入,并不易被敌人察觉和追踪。
5. 红军战士:红军战士通常穿着军装,这些军装由绿色的上衣、裤子和草鞋组成,以及红军的帽子和徽章。
在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的人民和政府付出了重大的努力和贡献。浙江成立了抗日救亡领导委员会,组织了地方武装和游击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育。
浙江还成立了众多的红十字会、抗日妇女救亡会、抗日教育会等民间组织,积极协助当时的政府及军队进行战斗和抗击敌人。浙江的湖州战役、台州战役等多个战役中,中国军队展现出了坚定的抗战意志与英勇的战斗风貌,这些都彰显了浙江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
这里除了土著居民以外,人迹十分稀少,于是不少葡萄牙人迁移到巴西。19世纪20年代,巴西虽然宣布独立,但与葡萄牙之间仍保持着传统的密切关系。到19世纪80年代,面积达800多万平方公里的巴西人口不过30万,葡萄牙本国人口亦仅有五六百万,都缺乏大量的劳动力。为开发巴西,当时的葡萄牙国王曾多次派员与清政府协商移民巴西,均遭清政府拒绝。葡萄牙遂转而与日本商议,日本立即与巴西签订条约,商定每年迁移一定数量的日本人去巴西。到“二战”爆发前夕,巴西已有300多万日本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葡萄牙非常担心日本人侵占由葡萄牙占领的澳门,遂向日本政府发出照会:如果日本军队用武力侵占澳门,巴西则将已经迁往巴西的日本人全部遣送回日本。日本政府考虑利害得失,于是决定不侵占葡萄牙占领下的中国澳门。
延安在抗战时期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主要是指全国众多爱国知识青年不断奔赴延安,成为一段现象级的历史记忆。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客观上,知识青年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而延安坚决的抗战态度和战场表现成为爱国之士心向往之和行之所向的聚集地。当时,国民政府虽然名义上是抗战最高领导机构,但抗战态度和抗战表现有时不如人意,而我军战线相对更窄,力求每战必胜。延安地处偏远的西北,地理上的劣势反而成为传播上的优势——对广大爱国青年形成了半知半解的神秘感、新鲜感和向往感。
主观上,我方对爱国知识青年进行了有力争取。强调:“工作没有知识分子,不能治国治党治军。”党有军有,治之可以理解,“国”在哪里?治啥?所以,提到“治国”的高度就耐人寻味了,可见的远见卓识。另一个要人也指出:“知识分子是革命的力量,并且是重要的力量”,“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在抢,我们也在抢,抢慢了就没有了”。说这话的何许人也?陈云,身居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要职。后来担任大秘近20年之久的田家英,就是几万奔赴延安的爱国知识青年中的佼佼者之一。
此外,6686体育登录还要特别指出媒体特别是外媒的贡献。1937-1941年,诸多国内友好人士和外媒记者访问延安,绝大多数人对延安都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这些报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风,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延安近乎完美的形象,与国统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广大爱国青年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爱国知识青年绝大多数都是国统区的学生,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思想往往激进,对“解放区的天,明亮的天”自然十分向往,而且不少学生家境不错,有经济条件前往“朝圣”。在这条“朝圣”之路上,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成为非常重要的中转站。
抗战时期,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
铿锵战歌,鲜血谱就。这些响彻神州的歌声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直到今天,每每听来依然令我们热血沸腾。
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毕业歌》《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10首歌曲入选。